瀏覽數量: 12 作者: 本站編輯 發佈時間: 2023-05-24 來源: 本站
鋁的質別
鋁及鋁合金擠壓成型後,經不同的加工製程或不同的熱處理製程混合,在機械強度或特性上有明顯之差異。
質別記號代表鋁及鋁合金之加工製程或熱處理製程,即工件最終之物理性質要求。
基本質別記號
F 擠壓成型即可 | 擠錠擠壓成型後再經輕微拉直,即為成品。不經任何加工及熱處理製程,亦無特別之機械性能或特性要求。 |
O 擠壓成型即可 | 退火熱處理製程; 擠錠擠壓成型或加工完成後再經退火處理,將工件處理成最軟、最具延展性及尺寸穩定的狀態。 |
W 固溶處理後不穩定狀態 | 如 7000 系鋁合金經固溶處理後,於室溫中產生自然時效,在短時間呈不安定而無法達到穩定狀態。 W 材質記號 之後應再標示工件經固溶處理後,放置時間的時數,如 W12Hr 代表放置 12 小時。 |
H 應變加工(冷作加工) | 僅用於不可熱處理之 1000、3000、5000 系鋁合金,其機械性質及特性隨應變加工量程度而改變。應變加工後也 可以用熱處理製程,以改善機械強度或改良韌性或增加安定性。 |
T 熱處製程至安定狀態 | 擠錠擠壓成型或加工完成後,將工件經熱處理,以提高機械強度。於 2000、6000、7000 系鋁合金,也同時伴隨冷作加工製程,使機械強度再提高。 |
H 之質別分類
H 質別再分 H1、H2、H3 三類,每類材質再細分成 1-9 九種,其含義如下方表格:
H1 | 經應變加工硬化製程。 |
H2 | 應變加工硬化再經部份退火處理,使機械強度降低少許,以提高其韌性及伸長率。在相同材質時,H2 材之抗拉強 度與 H1 材相等,但韌性、伸長率、成型性比 H1 材良好。 |
H3 | 經應加工硬化製程再經安定化處理,H3 材質記號只適用 5000 系鋁合金,此系列鋁合金經應變硬化加工後,於室 溫中會產生軟化現象,為了防止此種現象於應變硬化加工後先施予低溫加熱的安定化處理。 |
HX1 | 1/8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0 與 HX2 之中間者。 |
HX2 | 1/4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0 與 HX4 之中間者。 |
HX3 | 3/8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HX2 與 HX4 之中間者。 |
HX4 | 1/2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0 與 HX8 之中間者。 |
HX5 | 5/8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HX4 與 HX6 之中間者。 |
HX6 | 3/4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HX4 與 HX8 之中間者。 |
HX7 | 7/8 硬質,抗拉強度介於 HX6 與 HX8 之中間者。 |
HX8 | 硬質,斷面減縮率約 75%之冷加工時,所得之抗拉強度者。 |
HX9 | 特硬質,斷面減縮率約 75%以上之冷加工時,所得之抗拉強度者。 |
T之質別分類
T1 | 高溫加工 > 冷卻 > 自然時效 擠型料由高溫加工冷卻後自然時效。擠型從熱加工後急速冷卻,再經過常溫時效硬化處理,可施以不影響強度的 矯正加工,這種調質適合於熱加工後冷卻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 6063。 |
T2 | 高溫加工 > 冷卻 > 冷加工 >自然時效 擠型料由高溫之製造過程後冷卻,再經冷作加工以增加強度,並經自然時效硬化至穩定狀態者。 |
T3 | 固溶化熱處理 > 冷加工> 自然時效 經固溶化熱處理後,再經冷加工以增加強度,並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者。冷加工時斷面減少率為 6% 為 T361。 |
T4 | 固溶化熱處理 > 自然時效 經固溶化熱處理後,未經冷作加工,而經自然時效硬化至穩定狀態者。 |
T5 | 高溫加工 > 冷卻 > 人工時效 硬化處理鑄件或擠型料由高溫製造過程後冷卻,未經冷作加工而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者。 |
T6 | 固溶化熱處理 > 人工時效硬化處理 經固溶化熱理後,未經冷作加工而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者。 |
T7 | 固溶化熱處理 > 安定化處理 固溶化處理後施以安定化處理(亦及人工時效處理的溫度或時間較 T6 處理高或長)。 目的在改善耐應力腐蝕裂及防止淬水時發生變形。 |
T8 | 固溶化熱處理 > 冷加工 > 人工時效硬化處理 經固溶化熱處理後,再經冷加工以增加強度,並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者。冷加工時斷面減少率為 3%及 6% 各為 T83 及 T86。 |
T9 | 固溶化熱處理 > 人工時效硬化處理 > 冷加工處理 經固溶化熱處理後,再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,最後施以冷加工以增加強度。 |
T10 | 高溫加工 > 冷卻 > 冷加工 > 人工時效硬化處理 擠型料由高溫之製造過程後冷卻,再經冷作加工以增加強度,並經人工時效硬化處理者。 |